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为进一步拓展档案工作视野、深化校史与档案育人功能,10月22日下午,在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档案研究分会的精心组织与中国人民大学档案馆、博物馆的热情接待下,我校档案馆校史馆人员与多所高校档案同仁一同赴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参观学习,开展了一次深刻的业务交流与主题教育融合的学习活动。

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作为国内首家以家书为主题的博物馆,珍藏了8万余封跨越不同历史时期的家书,成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平台。在博物馆工作人员的细致讲解与引导下,大家依次参观了“古代家书文化纵览”“民国家书”“两岸家书”等九个常设展区,透过一封封泛黄的信笺,感受字里行间所承载的亲情温暖与时代风云。
家书见史:烽火中的家国情怀
展览中,抗战时期的家书尤为引人注目。赵一曼致儿子的绝笔信、许英烈士寄给母亲的家书、郭天栋血染的遗墨……这些珍贵的家书不仅是个人情感的寄托,更是民族危亡之际千千万万中华儿女挺身而出、共赴国难的历史见证。讲解员深情讲述了这些家书背后的故事,展现了抗战英雄与普通民众在国与家之间的艰难抉择与坚定信仰。
“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赵一曼的这句话,不仅是对儿子的嘱托,更是对后人的精神馈赠。家书中蕴含的爱国情怀、民族气节与家庭责任,跨越时空,依然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青年讲述,以文化人:在家书传承中践行育人使命
值得一提的是,家书博物馆的讲解工作主要由中国人民大学的青年学生志愿者承担。他们不仅是历史的传递者,更是精神的传承者。通过他们的生动讲述,一封封静止的家书“活”了起来,成为连接古今、与当代青年深度对话的桥梁。青年学子在协助整理、讲解、研读家书的过程中,不仅是学习者,更是参与者和践行者,深入深化了对家国一体、命运与共的理解。家书记录着普通人的生活片段与情感体验,正因其真实细腻,所蕴含的家国情怀才格外动人。该馆通过组织新生参观、开展《抗战家书》阅读、举办主题班会、邀请家书后人对话等多种形式,将家书中的精神内涵有机融入青年学生的成长历程,实现了从文化展示到精神育人的实践跨越,彰显了家书博物馆作为育人平台的深层价值与时代意义。
感悟与展望:档案工作的时代使命
通过此次参观,大家深刻体会到,档案不仅是对历史的记录与保存,更是情感与精神的载体。家书作为一种特殊的档案形态,以其真实、细腻、温暖的特质,在新时代依然具有强大的育人功能与传播价值。
中国人民大学在家书征集、整理、研究与展示方面的创新实践,为我校档案馆校史馆在拓展档案内涵、增强文化育人功能方面提供了宝贵借鉴。今后,我馆将继续加强与兄弟院校的交流合作,推动档案工作从“保管利用”向“文化传承”与“价值引领”深化,为学校文化建设与发展注入更多档案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