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史爱校启新程 时空信箱寄未来——北京语言大学2025级新生校史教育工作圆满完成

作者:    时间:2025-10-01    点击数: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校史馆围绕“知史荣校爱校,传承奋进担当”主题,在新学期面向2025级全体新生开展了多项融合校史文化与红色基因的教育活动,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与爱校意识,多方位打造“校史开学第一课”。相关工作成效显著,获得《中国档案报》2025年9月26日头版专题报道。

一、专场参观有序开展,校史浸润深入人心

作为新生入学教育的重要环节,校史馆于9月14日至21日开设新生参观专场,累计接待73场参观,覆盖2243名新生,其中包括本科生1466人、中国研究生709人及外国研究生68人。

为确保参观质量,校史馆提前开放7天共105个线上预约时段,实行“一场一班一讲解”的精准服务模式。馆内工作人员、讲解员及联络员全程在岗,保障流程顺畅。参观前,联络员为新生发放校史馆制作的印有校徽、校训的文创钥匙扣纪念品,并为每个班级拍摄参观合影。随后,讲解员为新生系统讲解校史。讲解员的生动讲述,引领新生穿越学校六十余载峥嵘岁月,同学们在展品前驻足拍照,并在参观结束后以热烈掌声表达感谢。馆内的电子签名系统和留言本也吸引了大量新生互动,留下了他们对北语的真挚感言。

融合了北语校徽与校训,标有“校史馆”LOGO的钥匙扣



联络员为新生发放校史馆文创纪念品


本科生参观校史馆



中国研究生参观校史馆


外国研究生参观校史馆



【参观感言】

2025级英语和高级翻译学院英语翻译专业丁爱蒙:

这是来到北语的第六天,参观校史馆,让我进一步了解了北语,这是一所文化底蕴厚重且国际化的学校,让我深刻感受到作为北语人的自豪。路很远,但这条路我一定要走下去!

2025级英语和高级翻译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中英双语)专业钟佳琪:

参观校史馆时,一张女孩与外国友人交谈的合影深深打动了我。她眼中带笑,言语间仿佛有光。那一刻,“小联合国”的温暖与包容,变得如此具体而清晰。我瞬间懂了,这所学校传授的,不仅是知识,更是沟通世界的善意。

2025级教师教育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类2班彭羽慧:

走进校史馆,迎面而来的是厚重的历史气息。一幅幅珍贵的照片、一件件承载记忆的实物,生动地展现了北语从1962年建校以来的发展历程。从周恩来总理的亲自关怀,到毛泽东主席的亲笔题名,北语自诞生起便肩负着特殊的使命——为新中国的外交事业和中外文化交流培养人才。在那个艰苦的年代,一代代北语人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在教育领域不断开拓进取,为北语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参观过程中,我了解到北语在学科建设方面取得的辉煌成就。作为中国唯一一所以对来华留学生进行汉语、中华文化教育为主要任务的国际型大学,北语在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等学科领域一直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同时,学校还积极推动多学科协调发展,涵盖文学、理学、工学、经济学、管理学等11个学科门类。众多优秀的教师团队和科研成果,让我对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学术水平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高度的认可。

北语的国际化特色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这里,不同国籍、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学生汇聚一堂,形成了独特的“小联合国”氛围。六十多年来,北语已为世界上近200个国家和地区培养了30万名精通中文、了解中国的国际校友。他们就像一颗颗种子,将中华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促进了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这种国际化的教育理念和实践,不仅拓宽了学生的国际视野,也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交流与学习机会。

校史馆中展示的优秀校友事迹,更激励着我努力奋进。他们在各自的领域里发光发热,为国家和社会做出了杰出贡献。有的成为了著名的学者、专家,在学术研究上取得了重大突破;有的投身于外交事业,为国家的对外交流与合作贡献力量;还有的在文化传播领域辛勤耕耘,让中华文化在世界舞台上绽放光彩。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北语精神,也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参观校史馆,使我对北京语言大学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我为自己能成为北语的一员而感到无比自豪,也更加坚定了我在这里努力学习、成长成才的信心。我相信,在北语我一定能够汲取知识的养分,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我将秉承“德行言语,敦睦天下”的校训,努力学习专业知识,积极参与国际交流活动,拓宽自己的国际视野,为传播中华文化、促进中外文化交流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2025级教师教育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类2班王姿然:

站在校史馆那张1974年外国留学生合影前,我久久挪不开脚步。黑白照片里,不同肤色的年轻人穿着朴素的衣服,笑容却那么明亮。就在那一刻,我忽然意识到——我脚下的这片土地,半个世纪以来,一直有这样一群来自世界各地的年轻人在这里学习、生活。

作为大一新生,初入北语的这些日子,我常觉得自己像个匆匆的过客。直到走进校史馆,看见展柜里泛黄的讲义手稿、几十年前的老教室、不同年代的留学生笔记、优秀的毕业生展墙,还有周总理毛主席亲切关怀的记录,我才真切地感受到,自己加入的是一个怎样温暖的大家庭。

最触动我的,是“小联合国”这个称呼背后的重量。它不只是说我们有很多留学生,更是说这里每天都在发生着文明的对话。校史馆里,一张张中外学生共同学习的照片,从六十年代到今天,场景在变,服饰在变,但那种专注交流的神情始终。校史馆让我明白,北语给予我们的不只是知识,更是一个天然的世界舞台。

走出校史馆,夕阳正好。梧桐树下,我听见不远处传来各种语言的谈笑声。这一刻,我不再是迷茫的新生,而是一个伟大传统的继承者。四年的时光里,我要像无数北语人那样,不仅学好专业知识,更要打开心胸,拥抱这个小小地球村。

这所校园教会每一代学子的事,其实很简单——在世界之中认识中国,在交流之中认识自己。而我很庆幸,十八岁的我,能在这里开始这段旅程。

二、“青言青语”志愿宣讲,薪火相传彰显担当

本次新生接待工作的高效完成,离不开“青言青语”校史宣讲团的热情参与。该团队自2022年9月成立以来,已承担校史馆60%的讲解任务。在本次新生接待活动中,共有19名讲解员和12名联络员参与服务,累计完成60场讲解,承担了超过80%的任务。团队成员分工明确、表现专业,即便是首次参与讲解的新成员,也能努力做到讲解准确生动,获得新生广泛好评。

志愿讲解员|储敏而(文学院24级汉语言文学专业1班)

志愿讲解员|杜科涵(文学院23级古典文献学专业1班)

志愿讲解员|郭思烁(教师教育学院24级汉语国际教育专业2班)

志愿讲解员|金瑞瑶(国际政治与传播学院23级新闻学专业)

志愿讲解员|赖心怡(文学院22级汉语言文学专业3班)

志愿讲解员|李子瑄(外国语言文化学院23级德语专业)

志愿讲解员|刘子健(教师教育学院24级汉语国际教育专业1班)

志愿讲解员|龙俊深(文学院24级汉语言文学专业3班)

志愿讲解员|卢仁俊(教师教育学院23级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志愿讲解员|罗佳(英语和高级翻译学院23级英语专业3班)

志愿讲解员|马燕燕(商学院24级金融学专业)

志愿讲解员|王乐怡(外国语言文化学院24级日语专业(日英复语))

志愿讲解员|吴晗漠(国际政治与传播学院24级新闻学(国际新闻)专业1班)

志愿讲解员|吴孟妮(英语和高级翻译学院24级播音与主持艺术(中英双语)专业)

志愿讲解员|吴亦晗(商学院24级金融学专业2班)

志愿讲解员|杨佳润(国际政治与传播学院24级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研究生)

志愿讲解员|杨嘉怡(国际政治与传播学院24级国际组织与全球治理专业)

志愿讲解员|张毓轩(汉学与中国学学院汉学与中国学精英人才实验班)

志愿讲解员|朱静轩(英语和高级翻译学院24级外国语言文学类5班)

联络员名单

姓名

学院

专业班级

陈叶子

国际政治与传播学院

24级新闻学(国际新闻)专业

杜科涵

文学院

23级古典文献学专业1班

冯丽源

信息科学学院

24级信科专业

金瑞瑶

国际政治与传播学院

23级新闻学专业

龙俊深

文学院

24级汉语言文学专业3班

王乐怡

外国语言文化学院

24级日语专业(日英复语)

吴晗漠

国际政治与传播学院

24级新闻学(国际新闻)专业1班

吴孟妮

英语和高级翻译学院

24级播音与主持艺术(中英双语)专业

徐玉

英语和高级翻译学院

24级翻译专业(本地化)

杨惠钧

外国语言文化学院

24级西班牙语专业1班

张芮

商学院

23级金融学专业

张毓轩

汉学与中国学学院

汉学与中国学精英人才实验班


活动期间,校史馆同步启动了新一期校史讲解员招募计划。通过现场张贴二维码和讲解员口头宣传,共吸引了来自外国语言文化学院、国际政治与传播学院、商学院、教师教育学院、文学院、英语和高级翻译学院、语言科学与资源学院、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国际中文学院及国际学生教育政策与评价研究院等10个学院的79名新生踊跃报名,为校史文化传播队伍注入了新鲜血液。

讲解员向新生宣传招募计划

新生们踊跃加入讲解员招募群

三、“时空信箱”链接未来,梦想信笺寄语青春

校史馆联合学生处推出的“时空信箱·致未来的自己”特别活动成为迎新亮点。校史馆专门设计了印有校徽、校训等元素的“北语印记卡”,正面可加盖校名、名人题词等16种校史文创印章,背面供新生书写寄给四年后自己的信件。

  

北语印记卡


校史文创印章

9月11日新生报道当日,活动在逸夫体育馆展位启动,这一温馨活动迅速吸引了众多新生及家长的关注。同学们认真写下了对四年后自己的期待,以及对北语未来发展的美好祝愿;不少家长也深情寄语,鼓励孩子在北语校园中勇敢展现自我。后续活动延伸至校史馆,时空信箱移至校史馆门口继续接收投递。在整个活动期间,共回收满载梦想的印记卡276张。这些投入“时空信箱”的信件将由校史馆统一封存,待2029年毕业季开启。部分信件还将入选“北语人成长”电子纪念册,成为珍贵的青春档案。

同学们积极参与“时空信箱”活动

校史馆从“时空信箱”中回收的部分印记卡


四、烽火精神映照初心,红色根脉赓续传承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为契机校史教育着力展现学校的红色根脉重点挖掘校史上三位老领导——王亦山、温建平、邱及在抗日战争中的英勇事迹他们或奋战在齐鲁大地敌后战场,或历经铁窗淬炼坚守太行,或远赴泰国以笔为枪团结侨胞抗日。这些英勇事迹展现了北语人与民族同命运、与时代共奋进的初心与传统,引导新生在烽火记忆中汲取精神力量,强化使命担当。

 

五、融媒传播扩大影响,校史故事声入人心

校史馆积极参与学校“新生报到日特别直播”活动,通过镜头向线上观众介绍学校办学历史、文化传统与国际特色。直播累计获得1.4万次观看、11.6万个点赞,推动校史教育从线下走向线上,有效拓展了校史教育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北京语言大学校史馆自2022年9月开放以来,已累计接待参观超2.6万人次,成为学校文化育人与校史教育的重要平台。未来,校史馆将继续创新工作模式,深化“沉浸体验—情感共鸣—价值引领”育人路径,将校史文化有机融入“三全育人”体系,使其内化为学生的精神追求,为培养时代新人提供深厚的文化滋养。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15号北京语言大学新综合楼B座一层123房间 邮政编码:100083

联系电话:(0086)010-82303036   邮箱:zhda@blcu.edu.cn

Copyright@ 北京语言大学档案馆校史馆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