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夏日的阳光再次铺满梧桐大道,我们满怀眷恋,将目光投向你们——2025届校史馆毕业生讲解员。三十张青春的面孔,三十个闪亮的名字,曾用清朗的声音、真挚的情感,将北语的故事娓娓道来。而今,你们带着母校赋予的荣光与力量,奔赴五湖四海。在此,让我们一起回顾这段因热爱而结缘、因讲述而成长的岁月。
2025届毕业讲解员

缘起热爱:声波里的校史回响
还记得你们第一次走进校史馆,指尖轻抚过泛黄的照片与厚重的史料,眼中闪烁着好奇与向往的光芒吗?是心中那份对母校深沉的爱,驱动着你们郑重地递交了报名表。你们为热爱奔赴,共述北语春秋。

2023年4月16日国际关系学院校友会参观校史馆
讲解:许傲然

2023年3月22日汉语学院留学生参观校史馆
讲解:秦博雅

2022年11月18日“梧桐先锋”本科生骨干党员培训班全体学员参观校史馆
讲解:赵洋
淬炼成长:方寸展厅里的自信绽放
校史馆是你们锤炼自我的广阔舞台。每一次面对来访者,你们用自信把北语讲述给世界。从最初的紧张忘词,到后来的从容自信、应对自如;从对史料的生疏背诵,到融入个人理解、赋予讲述以温度和灵魂。校史馆不仅记录了过往,更见证了你们破茧成蝶的蜕变。

2022年11月7日教师工作部组织话剧《梧桐》主要演职人员参观校史馆
讲解:韩梓琦

2023年9月14日商学院金融2301、2302本科生参观校史馆
讲解:李玥

2023年9月14日商学院会计2031、人力资源管理2301本科生参观校史馆
讲解:王悦红

2023年11月8日国际中文学院外国留学生研究生参观校史馆
讲解:任卓然

2023年9月14日商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2301本科生参观校史馆
讲解:田佳鑫
讲述北语:解说倾听间双向奔赴
你们的声音,是连接北语过去与现在的桥梁,是面向世界展示北语风采的窗口。当你们自信地站在展厅中央,将一代代北语人“德行言语,敦睦天下”的执着追求,将那些筚路蓝缕的创业岁月与辉煌璀璨的办学成就娓娓道来时,这不仅是在讲述历史,更是在诠释北语精神的内核。每一次讲述,都是一次对校史的深刻理解;每一次互动,都是一次能力的提升。

2025年5月6日北语杰出校友、汉学家、梧桐汉学讲席教授鲍德松及亲属一行参观校史馆
英语讲解:曾雯雯

2025年5月20日美国纽约州立宾汉顿大学研学团参观校史馆
英语讲解:金璐

2024年8月17日辽宁省朝阳市双塔区副区长、教育局长一行参观校史馆
讲解:孙菁仪
扬帆起航:传承星火奔赴新程
你们的声音,你们的热忱与付出,你们的青春风采与专业素养,都将永远珍藏在校史馆的记忆库里,也必将成为校史传承中生生不息的力量。因讲述历史而走进历史,这是校史馆赠予你们最独特的毕业礼物。
毕业讲解员感言
英语和高级翻译学院21级英语专业金璐:
大家好,我是金璐,25届英语专业毕业生,自2022年校史馆建成之始担任中文和英文讲解员一职,接待外宾包括法国驻华大使馆、巴基斯坦访华团、白俄罗斯高教部、格林纳达驻华大使等。值此毕业之际,想与大家分享我在校史馆工作近三年来的一些心得体会。
刚加入校史馆时,我仅承担中文讲解任务。虽然就读于英语专业,却缺乏用英文表达的勇气。总等到打好腹稿才敢开口,边说边担心犯错,多次改口、磕磕绊绊、语无伦次。因此我一直呆在中文讲解的舒适区,从未想过尝试英文讲解。如果不是校史馆老师们为我提供了第一次英文讲解的机会,或许我至今都无法迈出第一步。
每次讲解我都受到老师们和来宾们的支持与鼓励。讲解前,老师们帮忙整理来访外宾所属国家的相关展陈内容;讲解时,外宾们将注意力集中在我身上,积极与我互动,包容我的口误;讲解结束,他们会同我握手言谢,合影留念,称赞我的口语出色,虽然我自知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正是这些正向反馈让我消除了胆怯,变得更主动自信,讲解所需的准备时间越来越短,应对讲解时间缩减等突发情况也更加从容。每当我清晰地道来北语的发展历程,分享那些或有趣或动人的北语故事,听到来宾们的惊叹和感慨,我都更坚定了继续从事讲解工作的决心,也感谢当初选择加入校史馆的自己。
在此我鼓励越来越多的同学可以加入校史馆志愿讲解的队伍中来。从口语练习和胆量培养,到增长见识和传播文化,你能在校史馆书写属于自己的成长故事,也书写与北语、与世界的故事。
英语和高级翻译学院21级翻译(汉英法)专业曾雯雯:
在北京语言大学求学的四年,是我人生中最宝贵的一段旅程,而在其中,我尤为珍视的是我作为校史馆汉英法三语讲解员的这一年。
2024年9月,正值北语建校六十二周年,我有幸加入校史馆讲解团队,担任三语讲解员,向来自世界各地的来宾讲述这所“小联合国”的故事。过去一年中,我为包括尼泊尔代表团、区域国别与匈牙利教育访华团、非洲代表团、冰岛前驻华公使、孟加拉教育团、中泰音乐研学团等多个中外团组提供讲解服务,也因此荣获了讲解员年度表彰的“积极参与奖”。
于我而言,每一次讲解,不只是一次语言转换的锻炼,更是一次文化对话的实践。置身于校史馆庄严肃穆的空间之中,我常常被北语六十余年的发展历程所感动。从1950年代东欧交换生中国语文专修班的设立,到1962年在周恩来总理亲自关怀下成立的外国留学生高等预备学校;从1974年毛泽东主席亲笔题写校名的荣耀时刻,到今天服务国家战略、促进文明互鉴的全球格局,北语始终肩负着传播中国语言文化、服务国家外交战略的庄严使命。
讲解时,我尤其喜欢向外宾介绍校史馆序厅中央那部宣传片《使命》,它生动浓缩了北语从建校伊始到多学科协调发展、在世界舞台上熠熠生辉的光辉历程。当我用英语或者法语向国际友人解释“德行言语,敦睦天下”这八个字的深意时,我感受到一种语言学习之外的力量——一种文化自觉和身份认同感。
我也见证了来宾们在得知毛泽东主席曾亲笔题写校名、习近平总书记在60周年校庆时寄语北语的那份敬意和惊叹。每一次回望历史的讲述,都是一次对“北语精神”的传递;而每一次跨语种的讲解,都是一次中国与世界之间的文化搭桥。
北语,在我眼里,不仅是语言教育的先锋,更是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讲解员的角色让我明白,语言不止是沟通的工具,更是文化传播的载体。正因为如此,我在讲解中始终力求精准表达、情感真挚、逻辑清晰,在传播北语精神的同时,也不断反思自己作为跨文化传播者的责任。
如今,我即将前往北京外国语大学,投身非洲地区研究的学术深造。但无论身处何方,北语将始终是我精神的起点。我将继续秉持“德行言语,敦睦天下”的校训,用语言连接世界,用研究服务国家,用心讲述中国故事。
我相信,北语赋予我的,不仅是知识和能力,更是一份始终不变的使命感与文化自信。未来的路上,我愿做那个在全球化与本土文化之间搭桥的人,继续讲述属于我们这代北语人的责任与担当。
英语和高级翻译学院21级翻译(英语)专业田佳鑫:
在北京语言大学大学校史馆担任志愿讲解员的这一年,于我而言,不仅是一份志愿服务和兼职工作,还是一段深刻浸润于母校精神血脉,从而实现自我蜕变成长的宝贵历程。这段经历带给我的收获,深刻而多维:
知识的深层内化与历史认同感的提升。讲解不是照本宣科,为了生动准确地讲述母校从起步到硕果累累的历程,我系统梳理了重大事件、杰出人物和办学理念的脉络。这个过程,让我从“知道”跃升为“理解”,将零散的校史知识内化成一个有机整体,深刻体会到学校发展的艰辛与辉煌、前辈学人的风骨与追求。这份对校史底蕴的深入了解,极大地增强了我作为“宝贝鱼”的身份认同感和归属感,内心充满了对母校的自豪与敬意。
沟通表达与应变能力的飞跃提升。面对不同年龄、背景、需求的参观者(如新生、校友、领导、专家学者),我学会了迅速调整讲解策略和语言风格。如何将过去的历史转化为引人入胜的故事?如何应对即兴提问甚至质疑?如何在有限时间内突出重点?这些实战演练,极大地锻炼了我的语言组织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我变得更加自信从容,能够清晰、准确、富有感染力地进行表达,并学会了在沟通中敏锐捕捉对方反馈,实现有效互动。
责任担当与传承使命的深切体悟。每一次佩戴上讲解证,站在校史馆的那一刻,我深知自己不仅是一个信息的传递者,更是校史文化的代言人和精神火种的传递者。面对珍贵的文物、感人的故事,我油然而生一种守护和传承的责任感。无论是为白发苍苍的老校友擦拭记忆中的校园,还是向懵懂的新生描绘未来的蓝图,我都力求通过自己的讲述,让参观者感受到学校精神的温度与力量。
视野的拓展与人文素养的积淀。 校史是浓缩的社会发展史和教育变迁史。在解读校史的过程中,我得以跳出专业的局限,从更宏观的视角理解高等教育与国家、民族命运的紧密关联,感受到时代洪流中个体选择的价值。同时,接触大量杰出校友的事迹和学校的人文积淀,也极大地丰富了我的精神世界,提升了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
这一年的讲解员经历,是我大学时光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它不仅赋予了我扎实的校史知识、卓越的沟通能力和强烈的责任感,更让我在触摸历史、讲述历史的过程中,深刻理解了母校的精神内核,找到了个人成长与学校、时代发展的连接点。这段经历教会我敬畏历史、珍视传承、勇于表达、乐于奉献,这些宝贵的品质将伴随我走向更广阔的人生舞台。我深感荣幸能为传播母校文化尽一份力,这段经历所收获的成长与感悟,将是我终生受益的财富。
英语和高级翻译学院21级英语专业李玥:
很荣幸能以校史馆讲解员的身份为母校献上临别寄语。在北语校史馆服务的日子里,从最初背诵讲解词的忐忑,到后来为来访者讲述梧桐故事,这段经历让我触摸到了书本之外更鲜活的校史脉络。
特别感谢老师们的耐心指导——是您们带我读懂档案背后的温度,让我明白讲解不仅是复述历史,更是用真诚传递一所大学的精神品格。每当看到参观者因某个展板驻足沉思,或听到校友指着老照片发出"这就是我们当年的..."的感慨时,我都深切体会到"传承者"的使命感。
校史馆于我而言是成长的课堂:在这里,我学会了用更凝练的语言表达,用更敏锐的视角观察。愿更多学弟学妹加入这支"校史守护者"的队伍,让北语的记忆永远生动,让我们的故事永远年轻。
国际中文学院22级汉语国际教育研究生秦博雅:
聆听历史回响,讲述北语故事
站在北语校史馆漂亮的星空穹顶之下,往昔讲解的点滴涌上心头。校史馆讲解员的经历,让我在传递校史文化的同时,也实现了自我成长。
初接触讲解工作,北语六十余载的历史让我深感责任重大。从建校初期到如今的“小联合国”,每一个故事都值得深挖。校史中处处彰显着北语人以德行立身、以言语为桥的精神。作为讲解员,不仅要成为校史文化的 “解读者”,更要传承这份 “德行言语,敦睦天下” 的校训精神。展现北语的国际化氛围,传递 “言语” 搭建文化桥梁的力量;接待校友,唤起他们的青春记忆,讲述北语人以“德行” 践行社会责任的故事;讲解诠释 “敦睦天下” 的胸怀。一次为大一三个班的留学生们讲解时,我结合热门文化元素,用互动提问点燃他们的兴趣,这让我明白,只有创新讲述方式,才能让校训精神与校史故事一同走进听众心里。工作中充满挑战。面对留学生们的刁钻问题,我建立 “问题库”;因紧张忘词时,我反复演练。在与同事的交流协作中,我的讲解水平不断提升。
这份成长与收获,离不开校史馆这片承载着北语深厚底蕴的平台,更离不开校史馆老师们的悉心指导,无私分享,为我指明方向,他们的言传身教正是 “德行言语” 的生动体现。未来,我将继续深耕校史,带动更多同学,让 “德行言语敦睦天下” 的校训精神,随着北语故事代代相传,在更广阔的天地中绽放光彩。
亲爱的2025届毕业生讲解员们!请带着在这里收获的自信、情怀与担当,踏上人生的新征程。在校史馆练就的讲述力、沟通力,将成为你们行稳致远的宝贵财富。愿你们一路前行,奔赴山海,将北语的精神火种播撒至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毕业快乐!前程似锦,鹏程万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