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语口述校史④ | 刘家业:教书尽力,育人尽心

作者:    时间:2021-07-22    点击数:

个人简介:

刘家业,辽宁旅顺口人,1938年11月17日出生于吉林省长春市。北京语言大学副教授。1964年7月毕业于吉林大学中文系。1964年9月至1968年7月在北京语言学院外语系进修英语。1968年7月至1969年11月作为国家储备师资在吉林大学外语系工作。1972年7月至1973年8月被抽调到北方交通大学培训坦赞留学生汉语。1975年5月起,调入北京语言学院工作。受教育部派遣,曾赴尼泊尔、意大利、巴基斯坦教授汉语。1992年荣获系级优秀教学特别奖。1999年荣获教育部为1961-1964年出国汉语储备师资颁发的“语出华夏,桥架五洲”纪念牌。

从事对外汉语教学五十余年,教授过精读、阅读、口语、听力、报刊听读、综合、汉字、写作等多种课型,所授班型以短期班(半年至一年)为主。著有《新闻听读入门》(上下册)、《谈听说课教学》等。合编有《从早到晚——太郞的一天》、《实用英汉词典》、《实用字典词典》(汉英本)、《实用汉一韩对照会话》(上下册)等。发表散文《尼泊尔散记》、《忘忧草》、《意大利人长寿的奥秘》、《西西里岛揽胜》、《旅游和邮票的王国》、《怀念恩师废名先生》、《废名和他的田园小说》、《抹不去的记忆》、《追忆尼泊尔教学往事》、《苏州街老北语的记忆》、《好校友朱富华》等数十篇。

 


1979年,刘家业老师赴尼泊尔任教期间在驻华使馆前留影

 

主持人:您大学毕业即被选为出国汉语储备师资,随后您经过了一个怎样的培训过程?

刘家业:19647月我从吉林大学中文系毕业,当我得知到高教部报到,经过三年带薪的外语培训之后,将到国外从事汉语教学时,喜悦的心情溢于言表。北京是祖国的首都,亿万人向往的圣地,面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讲述中国故事更是无上光荣的。我8月底就着急进京了。高教部人事司的同志告诉我,要到西郊的外国留学生高等预备学校报到,该校在北外西院。从北外东门穿过校园看到了苏州街,街道把校园分成两个大院,东院是教学区,西院校门挂着两块校牌,右边是北京外国语学院,左边是外国留学生高等预备学校。

2110D

60年代初,位于苏州街旧址的外国留学生高等预备学校

 

报到后得知,学校改名和校址在申办中。原来的留苏预备部,隶属国家高教部留学生管理司领导,其日常教学和生活委托北外管理,后改为出国留学生预备部。19626月,外国留学生办公室和出国留学生预备部从北京外国语学院分出,成立外国留学生高等预备学校。作为一所专门培训外国留学生的高等预备学校,选学理工农医专业的学生学一年汉语,选学文史哲学的学生学两年汉语,毕业后到有关大学学习专业。当时接收的学生不足百名,主要是日本、尼泊尔、缅甸、巴基斯坦等我国周边国家的学生,也有古巴、墨西哥、索马里学生。

1964年学校成立外语系和出国师资班,系主任是张倬,党支部书记是唐传寅。我们是第一批作为出国汉语储备师资来这里进修的(前三批近百名学生在北外培训),我们这批共50名进修生来自全国各高校中文系,少数历史系,还有两名上海医大的,分别学习英法西阿四个语种。

194DC

刘家业老师(三排左二)与英语进修班同学在牛栏山驻军部队学军,与官兵合影留念

 

我在英语班学习。英语进修生16人,分为两个班,我在A班,授课老师是王还和陈喆,B班老师是孙以鉴和邹贵新。王还老师抓全面教学,审定口语教材。她教学认真、严谨,对学生语法方面的错误从不放过。陈喆老师跟我们同年,华东师大64届英语专业毕业生,我们都亲切地称他为喆哥。提起他我想到的关键词就是敬业奉献。每次上课他提前半小时到教室,陪我们早读,解答问题。为解决发音难题,他要每个人准备一面小镜子,练习发音时看舌头在口腔什么位置,他会不厌其烦地逐个查看,发现不正确会帮你纠正。有一名洋外教魏根琛,刚毕业于英国牛津大学历史系。二年级是张玲老师、孙以鉴老师教我们。那时学习单调、枯燥,基本上一本许国璋编写的《英语》、一台台式磁带录音机。每天上午上4节课,有语法、听写和会话,下午是自习或做作业。周三下午是政治课,主要内容是《九评》。我们在车库东的五舍上课,住在靠近单身教师四舍的二层。不到半年我们就搬到了七舍同外国留学生合住,目的是创造语言环境,互相帮助,提高听说能力。

1964年,刘家业老师在外国留学生高等预备学校时期的图书馆借书证


1C166

1964年9月,刘家业老师(前排左二)

与英语进修班同学和部分大学生在香山公园


1965年刘家业老师(前排左一)孙以鉴老师(后排右一)、盛炎老师(后排左一)与英语班同学在苏州街北外西院外语系楼前

 

1964年刘家业老师(后排左三)与出国汉语师资英语班同学合影前排左起:盛炎,石景星,余大经,徐新炉,岑兴贵,项加贤后排左起:刘秉仁,红洲,刘家业,郑梨生,魏根琛,杨金铭孙向东(孙来贵),何谓安,林襄治,楼永锡

21CBF


1965年刘家业老师在京密引水工程工地表演节目

邹贵新老师(右一)手风琴伴奏


“语出华夏 桥架五洲

1961年—1964年国家出国汉语储备师资纪念牌

 

主持人:19727月至19738月,您曾在当时的北方交通大学培训坦赞铁路留学生学习汉语,请您谈谈当时的情况。

刘家业:19726月,接到吉林大学(汉语师资储备的学校)通知,对外经委来函,7月赴北方交通大学教留学生汉语,具体任务不清楚。我那时正在吉林省柳河县插队落户,这次下放叫五七战士,实际就是连锅端,下放农村有一去不复返的意思。吉林省搞得彻底,叫大家四带(带家属、带工资、带户口、带组织关系)。其实我是单身下乡,住在农民家里。接到通知时,我女儿出生不到九个月,我爱人在中学教书,家母从省城来乡下照顾孩子,生活算安顿下来。这突如其来的调令,并未带来兴奋。这打乱我平静的生活,我去京城教书,爱人在农村教书,女儿只好到长春奶奶家,一家三口分三地,真正感受到骨肉分离没有家的痛苦。我7月初到北方交大,校园空空荡荡的,我和两个出国师资(赵双之、红洲)住在操场边的筒子楼房间(办公室),吃饭要穿过教学楼的食堂,用餐不过几十个人,显得冷冷清清,饭凭票供应,菜品不多。我教二十个学生,坦桑尼亚、赞比亚各十人,同交大一位女老师搭班。因为是基础汉语教学,又是北语教材,工作压力不大,但我仍然认真备课,耐心辅导学生。

刘家业老师(右三)和北交大老师(右一、右二)

与坦赞铁路学生(左一、左二)在故宫游览

 

在北方交大教书期间,发生了一件终生遗憾的事。七三年春节回家,见到妻子、女儿非常高兴,家父特地多买了几斤肉(平时攒的肉票)。在我返京不到十天,接到父亲病危电报,老人患脑溢血正在医院抢救。我当夜乘车返长,见到的却是静静躺在太平间的父亲,我欲哭无泪,怀着沉重的心情把老人送到朝阳沟火化。处理完后事的第二天,我就回北方交大上课。我对着父亲的遗像说:爸爸,自古忠孝难以两全,请您原谅吧。



主持人:您是哪年进入北语工作的?主要承担了哪些教学工作?

刘家业:我是19755月从吉林大学来到语言学院,开始在留学生一系,教精读和报刊课(一年制)。后一系分家了,我爱人韩红在三系教文科班,我在一系教科技汉语(一年制)。主要是教精读,也教阅读、口语、听力,还开设报刊听读课(自编教材)。1992年,留学生一系一教并入汉语速成学院,主要是短期教学,授课时间分为4周、6周,最长为20周(半年)。按学生汉语水平分为ABCDE,除了E班外,我都教过,以20周为主。综合、阅读、口语、听力、汉字、写作几种课型都上过,但以综合课为主。

刘家业老师(前排左二)

武彤老师(后排左一)、陈灼老师(后排左二)

带领日本学生、泰国学生在校外活动

 

刘家业老师在汉语课堂上

 

主持人:请谈谈您的三次海外任教经历?

刘家业:第一次是1979年至1981年,受教育部派遣,我到尼泊尔加德满都语言学院教书,接替在此校工作三年的丁永寿老师。那里的条件差,一个中国老师,学生少(最多20个学生)。早班(7—9点),为初级班,晚班(7—9点)为提高班,授课各两个小时。学生缺课多,教学进度慢,学生感到学汉语没什么用,教师工作比较轻松。住在我国老使馆,不用付房租,自己开火,水电使馆负担,每月国家给相当于40元人民币的生活费。那时正值改革开放初期,国家对外派教师和留学生非常重视,出国前都有近一个月的集训,先是政治学习,加强外事纪律教育,后又安排十天外出参观,或大庆、大寨,或延安、井冈山,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最后是置装。

尼泊尔加德满都语言学院为来校任教教师举行欢迎会

刘家业老师在欢迎会上讲话

 

那时北京去尼泊尔没有直达航班,要在缅甸仰光过夜,第二天再乘印度航班飞往加德满都。尼泊尔地处喜马拉雅山南麓,1955年就同我国建立了外交关系,教育部多次派汉语教师来此任教,而多半是北京语言大学的老师。在我之前就有吕必松、李振杰、丁永寿,在我之后有陈朝祥、艾宏玉、郭金鼓、赖汉纲等。我任教的语言学院是栋两层楼,一层有八九个教室,设有日语、汉语、俄语、德语、法语、藏语和印地语,其中日语学生最多。我当时教授的中文班学生有二十人左右,有大中学学生,还有社会闲职人员。那时的教学设备比较单一,连录音机和教学挂图都没有,就是一本《汉语课本》(该书由北京语言学院李德津等编写,1977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一支粉笔。学校管理也相对松散,没有严格的考勤制度,教学进度慢。但我还是认真备课,热心辅导,我要对得起三尺讲台前的学生,树立良好中国教师形象。令人欣慰的是,学生对我的课都给予充分的肯定。学校二层是校长室、教务办公室、会议室和教师休息室。还有一间图书阅览室,除当地的报纸杂志,大都是各国使馆赠送的教科书、辞典、各国地图及旅游指南一类的小册子。

刘家业老师(二排右二)与尼泊尔加德满都语言学院

全体教职员工在校门前合影

 

第二次是1985年至1987年,我和爱人韩红去意大利那不勒斯东方大学任教。19851218日,我们从首都罗马乘火车去那不勒斯,初到那不勒斯就在站前广场经历了一场触目惊心的抢劫。我们到达车站后,为与一位意大利老师取得联系,在站内停留了好几个小时。我们去往站前广场对面酒店的路上,骑摩托车的两个劫匪在我不注意之时,突然猛一撞我爱人,险些摔倒。还好我爱人紧紧抓住了包,没有被抢走。在那不勒斯保维奥广场北侧的一条窄街里,矗立着一幢质朴无华的黄色建筑,楼正面用意大利文刻着东方学院四个醒目的大字,没有围墙,也没有校园,行人和来往的车辆紧挨着楼边而过,是一所名副其实的马路大学

刘家业老师(左二)与爱人韩红老师(左一)

在意大利那不勒斯东方大学门前合影

 

东方学院是欧洲最古老的中文大学,也是世界上第一所培训中国留学生的学校,成立于1732725日,由罗马天主教神甫马泰奥·利帕(1682—1745)所建。马泰奥·利帕是那不勒斯人,1710年,他受耶稣会的派遣,远渡重洋来到中国传教,热心培训中国牧师。1724年他带四名中国牧师回到意大利那不勒斯,并于1732年建立修道院,取名为中华书院,即现在的东方学院,办学资金由梵蒂冈提供。当时成立书院的宗旨是,培训东方去的传教士和来自中国的神甫。该院于18681227日由意大利政府接管,成为国立大学。250多年来,这所学院由研究中国语言文学的高等学府和科研机构,逐步发展成为具有亚洲、非洲、东欧和西方语言文化的多专业大学。我在这里教学有一个最大的感受就是,作为中文教师,首先要有过硬的知识储备。不要以为教外国学生中文很容易,他们当中也有高水平的人,即所说的藏龙卧虎。当他们的汉语达到表达自如的时候,也会提出一些既有见地又有难度的问题。如果教师对中国文化没有一定的了解和研究,是很难对付学生的,你的威信也会大大下降。

意大利学生邀请刘家业老师(左一)

与韩红老师(右二)到家做客

 

第三次是1992年至1994年,受教育部派遣,我到巴基斯坦任教,学校是伊斯兰堡国立现代语言学院,在校学生七八成是军官,院长是少将头衔,实行军事化管理。在我来此校任教之前,我校就有万惠洲、赵永新、张占一、王希增、李更新、张孝忠、邱衍庆、鲁健骥、黄政澄、田善继、盛炎、王瑶堒、刘希明、杜厚文、张丕谦、张开信、欧启超等老师在此校工作。我是接北大陈松岑老师,同一年前在此任教的张丕谦在一起,张老师任教期满回国后,便同上海华东师大的张建民老师搭班。中文系有六名教师,两名中国教师,四名巴基斯坦教师。中文系设有初级班、中级班、高级班和翻译班,后增设夜班(下午授课两个半小时,每年春秋两季招生,是登报招生)。系主任由中方教师担任,教育部任命我为中文系主任,巴方也认可。中文系同土耳其系同在一栋楼的二层,一个大教室,两个小教室,一个教研室和主任办公室。一层有一个语言实验室是我援建的,由我校赵世青前去该校安装的。学校早上八点上课,上午五节课,中午120下课,每节课50分钟,第三节课课后有休息喝茶的时间。学校提供免费的班车,供全校师生使用。

 

刘家业老师(右一)、驻巴使馆文化参赞(右二)巴基斯坦伊斯兰堡国立现代语言学院院长(右三)


时任政协主席李瑞环(一排右六)

访巴期间与驻巴使馆人员合影

刘家业老师(三排右一)、韩红老师(三排右二)

 

我是19921016日到达伊斯兰堡,那时学校已开学近两个月。得知学中文的人越来越多,因实行小班制(十人以内),教师严重不足。巴方一名男教员年近60岁,后改为临时教员,3名女老师家住拉瓦尔品第,离校远,身体弱,加之学校是坐班制,教师迟到早退时有发生。这就加重了中国老师负担,特别是系主任负担。中文系有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我任期内举办的中国文化节和讲演会都挺成功。学生一致反映这些活动好,提高了口语表达能力,院长和文化处同志都表示满意。

刘家业老师(左一)主持中文系举办的汉语讲演会


刘家业老师(前排左三)主持中文系举办的中国文化节

 

作为系主任,整顿教师作风,明确要求:加强考勤(每天到校在黑板上写时间)。平时有课不准请假,有急事请假自己找人代课;教师要有教学进度,备课笔记,定期检查;提倡相互听课,重视科研,学期有总结,学年有论文,争取出集子;开好讲演会或节目表演会,大家认为挺好。

刘家业老师在巴基斯坦任教期间工作突出

学院院长为其颁发纪念牌


刘家业老师在巴基斯坦任教结束欢送会上高级班学生赠送刘家业老师纪念牌(牌面上刻有学生的名字)

 

在巴基斯坦要过生活关,要有吃苦的准备。这里生活条件差,最突出的感觉是热,让人难以忍受。我的日记每天都在记这个热。室外阳光很足,晒的人睁不开眼睛,幸好带了旅行帽和太阳镜。在我的日记中,这样记录:“3月,今天又热了许多,早上散步就有感觉。中午阳光很毒,校车里的座位烫屁股,不敢坐。”“4月,十多个晚上都受闷热的折磨,夜里摸墙,像农村的火墙,开着电扇根本不顶事。”“5月,再看看我的工作环境。今天也许是我来伊斯兰堡最热的一天。九点在白楼三十二教室监考,阳光像毒蛇似的晒着楼顶,偌大个教室只有两个吊扇不停地转,考生都抢着到电扇下坐着。尽管如此,风也很少,而且都是热风。三个小时的考试,学生不停地喝水,雇员也耐心地把水送到学员身边。两位老师在前边坐着,我坐在后面带的书也无心翻看。这真是学生,也是老师啊!

这里三天两头停电,一般夜间停电半小时左右。九四年五六月的伊斯兰堡严重干旱,往日清澈见底的拉瓦尔湖变得干涸见底,两天用水车供一次水。

刘家业老师(左)驻巴任教期间

与张建民老师(右)在院长办公室


 

主持人:您在北语从事对外汉语教学五十余年,您认为怎样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对外汉语教师?

刘家业:北语是一所以对外汉语教学为主要任务的高等学校,每年有上百个国家和地区的千余名来华留学生。因此,作为一名教师,思想意识、职业道德、工作作风甚至一言一行都会给学生带来影响。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要具备三个基本要素:一是要对教育事业热爱;二是具有所教专业或学科较为系统的知识;三是从教之道。多年来,这三点我牢记于心,我热爱自己的专业,热爱自己的学生。努力做到教书尽力,育人尽心

留学生在教室为刘家业老师庆祝生日

 

对外汉语教师在国外教书要懂得自律,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要谦虚谨慎,在富人、名人面前不卑不亢,在百姓面前要友善,要体谅他们的难处,始终把百姓放在心上,时刻把祖国的重任铭记在心。学生面前,你是老师,老师就要爱学生、关心学生。你在外国人面前,你代表中国,是我们政府派你去外国教书。在尼泊尔、巴基斯坦这些地方就要准备吃苦,要有自我牺牲精神。我们要想想边防战士、战斗在疫情严重地区的医护人员,我们这点苦算不了什么。

复校初期,部分汉语教师在校园内合影

右起:刘家业、李德津、李占经、陈文芷、马育民

 

我们教外国人识字、说中国话,在课堂上免不了要有你是哪国人,你叫什么名字的初级演练,但不妨你有自己的爱好和专业,你可以研究鲁迅,教现代汉语,也可以搞创作,但一定不能丢弃了自己所学的专业。所以,我希望现在的汉语教师,可以多读书,多学习中华文化,诗歌、戏剧、音乐,这样的中文课,会更受外国学生欢迎。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15号北京语言大学新综合楼B座一层123房间 邮政编码:100083

联系电话:(0086)010-82303036   邮箱:zhda@blcu.edu.cn

Copyright@ 北京语言大学档案馆校史馆

微信二维码